中概股恐變俄概股 金融脫鈎連累香港
2022年4月27日

西方陣營對俄國施以「核彈級」金融制裁,國際投資者憂慮中概股會步俄概股「清零」後塵,出現恐慌性拋售。隨着國際衝突升級,中美將加速金融脫鈎,日益中資化的港股無可避免捲入漩渦,衝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。

撰文:黃愛琴 本刊記者

恒指三月「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」。月初恐慌性暴跌,及後V型反彈,16日恒生科技指數飆升22%,大摩指出,當日大部分成交是短倉平盤(short covering),因之前中概股被對沖基金大量沽空。

熱錢來去匆匆,港股和中概股依舊暮氣沉沉,因為喚風呼雨的金主(asset owner)未敢沾手,包括外國主權基金、退休基金、機構投資者等。大摩發現,過去一年長倉(long-only)資金淨流出中港股票,環球股票基金(Global Equity Funds)累計拋售最多;截至4月中,中港股票佔其投資組合僅1.61%,創下歷史新低,2017年為8%。中概股被視為票房毒藥,遭基金經理大手減持。

「低迷不足以形容目前的市況,氣氛非常差(very bad)。」Mark Martyrossian是Aubrey Capital Management Ltd.的CEO,這家駐倫敦的資產管理公司以投資中國為重點業務。2021年底,Mark在美國會見了約30位機構投資者,得到的回應都相當冷淡。

「過去十二個月,中國ADR指數跌了55%,而H股指數跌了34%,已經清楚表明,國際投資者比中國投資者更害怕。」他說。

與西方同儕相比,Mark對中國經濟較有信心。但這位「大好友」坦言,Aubrey目前未有計劃大量增持中國股票。去年夏天他們大幅減倉中國股,由55%降至目前逾30%,取而代之是印度股(目前持倉42%)。

資產規模(AUM)達3060億美元的瑞士百達財富管理(Pictet Wealth Management)甚至將中國股票從投資組合中「清零」。 「從去年2月開始,我們就決定要遠離中國股市了。」百達的全球策略師、亞洲首席投資官譚思德(Alexandre Tavazzi)告訴記者。

在此之前,他們的全球配置中有2%用於中國股票,採用主動型投資策略,現已全數換馬東盟國家,原因是後者更易看懂(better visibility)。「客戶對於中國的狀況仍然充滿問號。」譚說。

俄烏硝煙四起,引發對中概股的最壞想像。 事緣西方國家「極限制裁」俄羅斯之後,多隻在海外掛牌的俄羅斯上市公司股價幾乎「清零」,例如Sberbank(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)暴瀉99%,由14美元跌至0.05美元,市值由逾1000億美元蒸發至僅約1億美元,Rosneft、Lukoil等石油巨擘股價亦暴跌九成以上。三月初,指數供應商富時羅素(FTSE Russell)和明晟(MSCI)甚至宣布俄羅斯市場「不可投資」,將其從所有指數中剔除。

此番「核爆式」崩盤,把國際投資者嚇得目瞪口呆,並擔心中概股「他朝君體也相同」。「MSCI俄羅斯指數的遭遇,相當於生動描繪出美中外交關係破裂情況下可能發生的情景,這種局面是非常可怕的!」俄概股出事後,Sanford C. Bernstein分析師Robin Zhu在一份給客戶的報告中這樣寫道。

據國際金融協會(IIF)的統計 ,二、三月從中國股市流出的資金規模龐大,同時其他新興市場未受影響,實屬罕見。IIF估計或因投資者擔心中國與惡(俄國)的距離太近,面臨與莫斯科同樣的制裁。

「很明顯,俄烏戰事是美國和中國衝突的一個潛在爆發點。」瑞士盈豐資產管理公司(EFG Asset Management)的行政總裁Daniel Murray對記者表示,中國對這場戰爭的模糊立場,已造成巨大的不確定性,中國股票沽壓強勁。他表示,當市場由情緒主導,大家往往會忽略公司的基本面和流動性。「多年來中美合作都以和為貴,我希望這種情況會繼續下去,但當然,有些事你永遠無法知道。」

「金融核戰」級制裁

外資落跑,何治國毫不意外。這位美國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指出,這次國際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史無前例,活脫脫是一場金融核戰,「讓北京意識到sanction可以到這種程度,會造成中美之間更多金融脫鈎,私人投資者當然會憂慮。」

截至今年4月頭,Castellum統計國際對俄羅斯的制裁已達8千多項,2月22日以來的新制裁亦有5400項,是過去40年對伊朗制裁的約1.5倍,數量、頻度和烈度均空前;以金融制裁為重,包括制裁央行,凍結外匯儲備、凍結個人資產、切斷金融交易、剔除SWIFT等一系列操作。

最值得注意的是,美國財政部禁止俄羅斯使用受美國管轄的資金償還債務,即便是償還主權債務也不例外。這變相將俄國徹底排除在美元體系之外,「是金融脫鈎的核彈!」何治國稱。中美鬥爭日益升溫,俄國下場有何啟示?「北京是出了名的precautionary。」何說,未來一定會對西方的制裁手段做好預案,部署在某種程度上脫離美元霸權,中西可能會分裂成兩半。

一個鮮活例子,是中海油(00883)正部署退出在英國、加拿大和美國的業務,尋求出售非核心且難以管理的資產。外媒引述業內消息人士稱,主因是北京擔心這些資產可能受到西方制裁。該公司去年10月從美股退市,今年4月回歸上海A股。

香港易受衝擊

地緣政治衝擊金融業,財務策劃師學會前會長謝汝康有親身體會。他前東家是MSCI,上年拜登擴大華企黑名單(行政命令),國際三大指數公司被迫數日內剔出相關公司,令其「不可投資」。但恒生指數卻始終不為所動,儼如另一個世界,中國色彩愈來愈濃。

「現實情況不容許你騎牆,一定要分兩邊,令金融從業員很為難,不知企哪邊。」謝又稱,地緣政治的圈子亦愈畫愈細,「俄烏戰連向來中立的瑞士都要選邊站」,中美角力恐變成中西陣營對立。

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,加上是開放型經濟體,無可避免會受到衝擊。首先是港股會更加波動,因為其成分日益中資化,並且有不少中概股,易受地緣政治局勢惡化而出現拋售潮,三月股災就是鐵證。

融資能力亦受牽連。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指出,近年中美時有衝突,中資機構較難得到歐美融資,作為A股集資中心的香港吸引力大打折扣。港交所亦未必再能夠提供多元化和國際化的投資項目,削弱本港金融競爭力。

過去中美關係良好,香港金融市場穩定,但在逆全球化之下,香港需及早準備預案,包括面對歐美金融制裁、被逼退出美元體系。

節錄自5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